2016年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合规元年,各地监管政策陆续出台,联合整治如火如荼。随着监管趋严,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正面临着行业洗牌加剧、竞争日趋激烈的转型重要时期,不少平台开始将目光瞄准到三农市场。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,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块短板,以农业、农村、农民为代表的小微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机遇,互联网金融机构也有心进入,其对农村金融的补充作用也日益凸显,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存在难点,需要在实践中寻找“破解之道”。
信用空白成发展难点
记者了解到,今年8月,相关部门发布了《中国“三农”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(2016)》。自2014年起,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,以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手段,将成为缓解三农领域金融供给短缺问题的主要出路。
“中国有8亿农民,这部分人群几乎是传统金融服务无法覆盖到的群体和市场,空间大小自然无法估量。”**金融联合创始人兼CMO姚**表示,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,但传统金融领域对三农小微的资金需求难以覆盖,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出现能有效补足这一缺口,以此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。
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切入能真正解决问题吗?团贷网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林表示,农村金融具有风险高、收益低的特点,因此实际运作中会存在一定的难点。一是缺少农户的线上信息,很难通过网络方式定位目标用户;二是农业生产的非标准化特征,需要按需定制的金融产品;三是征信数据需要积累;四是线上金融产品和工具的使用还需要用户教育。
张林认为,农村信息化偏弱,农民征信几乎空白。因此,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的尝试无历史数据可依。目前来说,很多机构的风控模式和传统金融机构差异并不大,而随着农业大数据的积累和沉淀,农业大数据将改变并优化农村金融风控的模式及成效。
“农业投入的回报周期长、风险高,也是三农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。” 张林表示,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来看,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1%左右,去年有所上升,达到了1.25%。但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不良率接近它的两倍,高达2.4%。这其中还包括了大型农业企业的贷款,所以农村小微金融的不良率会更高。
以农业银行的农户贷款业务为例,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,农户贷款在农业银行各项(除了其他)个人贷款业务中,不良率最高,超过3.5%。而这已经是慎之又慎的结果。从放贷量看,农户贷款的占比仅仅只有全部个人贷款业务的不到7%。“不难看出,在农村小额贷款领域,服务三农的专业机构,暂时还没有找到破解之道”。
多方合作建风险评级
一方面,国内数千家网贷平台正在进行着“生死存亡”的考验,严苛的监管政策让很多P2P机构收缩战线;另一方面,三农金融所具有的分散性、不易管理性、征信不完全性、风险难控等操作难点,能否助力平台成功转型同样是未知之数。
张林表示,未来农村互联网金融行业企业要做的重点,一是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渠道建设,促进产品下沉到农村;二是要坚持风控体系和金融产品的创新,把数据分析能力更好地和农业结合,完善农村金融生态圈,吸引更多力量参与进来。此外,农村金融辅助的还需要有担保服务,还有农民理财产品,相信未来互联网公司在这些方面会有更多的布局。(选自深圳特区报)
媒体报道
深圳特区报http://sztqb.sznews.com/html/2016-12/21/content_3691813.htm
凤凰网http://news.ifeng.com/a/20161221/50450394_0.shtml
中国网http://finance.china.com.cn/roll/20161221/4036278.shtml